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,叫做:
“人才都是熬出來的,本事都是逼出來的”
實不相瞞各位,剛參加工作那會兒,這句話就是我的座右銘。
因為當時年紀小不定性,做什么事情一點長性都沒有,我老爸就講了“人才都是熬的,本事都是逼的”這樣一個道理給我,希望我做事能夠沉下心來。
遺憾的是,當時并不懂這句話的含義,也更不懂老爸的良苦用心,如今回看這句話方知,有些道理,說的其實非常對。
“人才都是熬出來的,本事都是逼出來的”這句話,我們需要分成兩部分來看待,首先來解讀,為什么人才都是“熬出來”的。
我們知道,想要在任何行業(yè)里做出成績里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俗話講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不管是能力的成長還是成績的凸顯,實際上都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。

特別是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發(fā)達的年代,知識的獲取渠道相當閉塞,行業(yè)里一些重要的知識,幾乎都被一些所謂的“師傅”們壟斷著,他們?nèi)羰遣幌虢探o你,那么你想要獲取某一知識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。
然而來到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覆蓋的年代,盡管獲取知識的難度降低了,但隨之而來的難題,是知識的儲量開始激增,各領域的知識被無限的細分和延伸,這又加大了我們的學習難度。
還有一點則是,技術發(fā)展的速度超過了我們的學習能力,明明從一到十還沒有學會,而行業(yè)已經(jīng)發(fā)展到九百到一千了,不花點時間,怎么能追趕的上被落下的這段距離呢?
就像我們單位原來有一位老師傅,入行已經(jīng)十幾年了,經(jīng)驗非常豐富,曾經(jīng)被我們的經(jīng)理親口封為“行走的問題處理器”,足以見得其在工作崗位上的見多識廣。
記得那時候我們剛進企業(yè),很多東西都不懂,看著別人做都學不會,我們自己都感覺很著急,可人家老師傅心態(tài)就很好,你們現(xiàn)在時間多,慢慢熬,總能學得會。
其實事實就是如此,所謂的慢慢熬,其實就是一個從不會到了解,從了解到實踐,最后再從實踐到精通這樣一個過程。
這個世界上的天才是極少數(shù)的,別說萬里挑一,可能百萬里都不一定能挑的出一學就懂、一看就會的人才出來,大多數(shù)人的學習能力其實都差不多的。
所以說,對于大部分人而言,熬這個動作,才是一個正常的成長路徑,只有極少數(shù)的天才們,才能用“跑”的動作來成長,但從最終的結果來說,不管是熬還是跑,只要能抵達終點,最后都是成為人才,無非就是成長速度的問題罷了。

緊接著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,為什么本事都是逼出來的。
上學的時候我們就聽過一句話,叫做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。
意思就是你從書本上看到的,或者是聽別人說到的,總是覺得很簡單,可一旦落到自己實踐的層面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原來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輕松。
一個打籃球的人看到別人投籃很準,認為這很容易,只要練練就行了,然而練習的時候雖然準,可是打起比賽來就會失準;
一位同事看到另一位同事做PPT,感覺這并不難,跟著網(wǎng)課學一學就會了,然而等到開會貢獻方案的時候,PPT雖然做的不做,可是卻講解的一團糟。
實踐大于理論這個真理已經(jīng)不用我浪費過多的筆墨去論證,這幾乎是每一個現(xiàn)代人的認知。
然而為什么說本事都是逼出來的,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主動成長與被動成長之間,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。
主動成長,很容易理解,不需要別人的督促,有主觀的能動性,自律水平高,完全可以做到自己監(jiān)督自己。
相反,被動成長則需要一些外界的力量,來“助推”自己,有些時候,我們在面對問題時,難免會有畏難情緒,而這時,若是有人退你一把,逼你一下,或許這個坎兒就邁過去了。

就像我們上學的時候,明明解題答案就在練習冊后面,看了一眼就能把答案寫上去,可如果你自己經(jīng)過了一番思考,逼著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了題目,你將收獲一種行之有效的解題思維。
這就是為什么說,人的本事都逼出來的。
其實透過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到,成長這個過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誰都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,在面對成長,我們從中能夠發(fā)現(xiàn)這樣四個啟示:
01.保持學習
活到老學到老,這是一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,但是知道歸知道,在現(xiàn)實的生活當中,做到比知道更加重要。
如今放眼職場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幾乎有所成就的人,大多都是能夠保持學習的人,由此可見,學習這件事之于當代人,有多么的重要。
02.多多實踐
總是有很多人問我,學習的目的是什么?我的回復始終都是一句話,那就是:
把學到的知識拿來應用,從而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(fā)展。
實踐的重要意義,不僅僅是為了檢驗知識,而是讓我們更多的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,知識只是我們接觸世界、了解世界的入口。
而實踐則能夠幫助我們,從中收獲更多的反饋。